袁氏家谱网|袁氏论坛

 

第二章 袁氏全国分布图

 索引:
1 现今住地分布汇编    2、袁氏郡望、堂号  3、中国移民迁徙史料   4、第三节 各地袁氏的始祖  第四节 中国移民运动简介


第二节 分布地图

(下图由中国社科院 袁义达 提供)

(以下地图由本站绘制 袁氏迁徙示意地图)

 

袁姓地名小辑

 

陕西省佛坪县城关镇(袁家庄镇)
陕西咸阳乾县城关镇袁家庄
陕西省禹城西南袁营
江苏省苏中地区兴化域南部陈堡镇袁家庄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袁家庄灌区刘家庄镇袁家庄小学 (青岛近郊市)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袁家庄村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袁家庄乡
山东省袁家庄异型纸箱厂(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东官庄)
山东省沂蒙地区边联县袁家口子大坝
山东省青岛珠山办袁家庄村
山东省济南市北园镇袁家庄
山东省胶南县胶南镇袁家庄
山东省沂水县许家湖镇袁家庄村
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北袁家庄村
山东省临朐县袁家庄子
山东省齐河县袁家庄
山东禹城市袁营镇中心小学
山东禹城市袁营
山东省城固县沙河营镇袁家营
北京市怀来县桑园镇北袁营、南袁营村
河北安平县袁营工业区
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镇袁家营
河北省石家庄袁家营小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部辛集镇田家庄乡袁家庄
河北承德市双桥区大石庙中心校袁家庄小学袁丽娜
河北省石家庄市桃元工业区袁家庄纸箱厂 袁强功 0311-4460148、4460198
河北省石家庄-晋州市 桃园镇 袁家庄
河北位于唐山市北新道和唐山市西外环高速公路入口(迎宾道)附近果园乡袁家庄村
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县东和乡袁家庄村袁有仁
青海省袁姓村今有7个:互助有2个袁家台、2个袁家庄,乐都县亦有袁家庄,贵德袁家巷。
甘肃省榆中县和平镇袁家营
山西省晋源区罗城袁家庄
山西省吕梁地区离石市袁家庄学校
山西省保德县袁家庄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袁家庄
湖南省袁家界 位于杉刀沟北麓,是张家界公园又一处风景集中地。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天成垸袁家巷(全丰村)
四川省德阳县旌阳区袁家镇
湖北省老河口市袁冲乡
湖北省石花镇袁家大瓦房(潜力二队)
湖北省石花镇袁家畈(黄家营九队)
湖北省冷集镇袁家冲村
湖北省石花镇袁家梁子(裴桥八队)
湖北省石花镇袁家湾(倒座五社)
湖北监利县程集镇袁河村
河南省镇平县侯集袁营
河南省
内乡县瓦亭镇袁营小学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袁营
河南省新蔡县棠村镇袁营村
湖南张家界风景区袁家界
四川省德阳县旌阳区袁家镇
河南省镇平县侯集袁营
河南内乡县瓦亭镇袁营小学
横岸袁氏东海公祠:广游二支队独一中队队部旧址。
上海句容崇明袁家浜

袁姓迁徒史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为之一变,士族门阀制度彻底被扫荡干净,“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在这个历史转折中,自东汉末年至唐代,兴盛了几百年的陈郡袁氏早已湮没无闻。此后的袁氏子弟再也没能凭家族关系、无任何功劳即获取重要官职,沦为寻常百姓的袁氏家族成员,很快适应了社会变迁,靠着个人努力和机遇,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据有关资料,袁姓位居中国大陆地区第3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在宋朝入琼(海南省)的姓氏始祖:陈、、杜、陆、温、骆、田、秦、林、符、邢、许、林、唐、宋、丘、文黄、韩、王、张、云、曾、郭、龙、卢、吕、朱、欧、赖、廖、周、何、苏、翁、洪、钟、庄、高、颜、彭、郑、冯、谢、蔡、岑、石、连。

   袁氏遍布中国,陈胡公满不仅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且还是袁姓家族的始祖,具体讲,袁氏的得姓始祖是涛涂,而立姓始祖则是秦末的袁政。袁姓源出于周朝陈国的伯辕后代。他的孙儿涛涂,以祖父名去掉车旁为“袁”姓。古时“袁”和“爰”相通,故袁姓和爰姓是同宗。又据《新百家姓》:“靖伯庚的九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名命氏,后代就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古代袁、爰、辕、援因音同,相互通用。”袁氏发祥于汝南郡、彭城郡,因名“汝南堂”,也有用“彭城郡”的。永嘉之乱,袁氏南迁,散居江、浙、闽、赣诸省,宋末入汀州,明代南迁上杭,清初迁梅州、潮州等地。
    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今河南的淮阳一带,而袁姓家族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但是袁姓家族,至西汉,发展迅速、地位显赫,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袁政传至10世孙袁斡,封贵乡侯,居承郡,为著姓,此郡实为袁氏立姓后最早居住的地方,时间大致在西汉初,由于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至晋代属陈郡,故号称陈郡袁氏。
    各地的袁姓多为陈郡袁氏分支,至东汉,“汝南袁氏”成为当时特别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袁姓子孙或因做官,或因避祸逃难,四散分居北方广大地区,并有袁氏散居江南许多地方。经过漫长的繁衍,袁姓逐浙又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陈留、宜春等郡望,而这些支系又多出自陈、汝南两望族后裔。
    从历史上看,隋唐以前,袁姓的显赫名人也多出于这些地方。袁姓南迁大约于唐代以前,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渐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姓入闽也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另外,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姓氏中,袁氏也是大姓。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参见http://aaayuan.126.com)

 

袁瑰与两晋南北朝时的迁徙

魏晋时期,陈郡(治所淮阳)形成了一批著姓望族,如陈郡阳夏(今太康)谢氏、袁氏与何氏,陈郡长平(今西华东北)殷氏等。

西晋灭亡以后,这些姓族多南渡长江。

1、东晋初南迁江左(长江下游南岸和长江中游东南岸)。

2、唐末黄巢起义为避战乱再南迁到江西、福建。

3、北宋神宗元丰年(公元1078—1085年)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袁琛(号昆山)因“朝政事忤权相王安石”而被贬谪至潮州任刺史,后定居揭阳县渔湖化龙桥长美里。

4、明洪武年间,袁麟自揭阳迁至海阳县弦歌都岭脚社柏子桥案上井下

    如袁瑰,西晋末“奉母避乱”南渡仕于东晋。殷浩,父羡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因留仕东晋。谢辊,西晋末依附东海王司马越,后南渡,任豫章太守。这些陈郡南迁姓族成为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晋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陈郡谢氏和琅邪王氏成为东晋南朝最著名的士族。

    在政治上,陈郡姓族多在东晋南朝的朝廷和地方担任高官,掌握大权。他们的活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历史的发展方向。例如殷浩的北伐,殷仲堪讨司马尚之和与植玄的斗争,都是当时的重大事件,谢氏创建北府兵,谢安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击败了前秦符坚的百万大军,使东晋朝廷转危为安,则影响了当时历史的走向。

    在经济方面,陈郡南迁士族在江南“求田问舍”,重建家园,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陈郡南迁士族和其他士族一样,都有着自己的家学渊源。袁瑰的兴学建议,促进了东晋的教育事业。其曾孙袁山兼通文史,著有《后汉书》百篇。谢氏家族更是人才济济。在南朝时涌现了谢灵运、谢  月 兆    等一批著名诗人,其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陈郡南迁的著姓望族是东晋南朝的侨姓士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对东晋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襄阳郡历代所辖区县


西周

 随国、唐国、厉国、罗国、若阝 国、谷国、邓国、巳阝 国、庐戎国、赞阝 国

春秋战国

 上诸侯国先后为楚灭,置县邑:邓县、 邑、 邑、庐邑、随县

 邓县、筑阳县、山都县、赞阝 县、随县、若阝 县、鄢县、巳阝 县 

 西汉

襄阳县、巳阝 县、若阝 县、宜城县、中庐县、邓县、山都县、阴县、赞阝 县、筑阳县、枣阳县、舂陵县、随县 

 东汉

 襄阳郡、宜城县、中庐县、巳阝 县、襄阳县、山都县、若阝 县;赞阝 县、阴县、筑阳县(隶属南乡郡);随县、邓县、蔡阳县、章陵县、襄乡县(隶属南阳郡);荆州治襄阳,辖今湖南全部、湖北大部、广东、广西、贵州一部

三国

 襄阳郡、宜城县、襄阳县、中庐县、巳阝 县、山都县、鄀 县;随县、邓县、蔡阳县(隶属南阳郡);郧县、阴县、筑阳县(隶属南乡郡);安昌县、平林县(隶属义阳郡); 乡县(隶属新城郡)

 

《元和姓纂》

主要分布在横塘、白金山、钓鱼台、上石、礓头、公园里、芦塘上、大字下屋、上垃背、下坡背、石洲步、窑下、青山岭、洪塘麾、世美坊、五象坊、山侧里、马上、平布原、江西岸、城头、长夭、五家原。始迁祖孝显,为袁京后裔,宋绍兴三十年进士,乾道九年迁横塘。一世祖孝显八世孙元亨兄弟十九人,夭绝者十,迁徙者八,惟元亨世守横塘。元亨生四子,长经训;次鲁训,成化丙戍进士;三鲁宣;四鲁文。各生四子,合十六支,传今三十世左右。

宋朝年间,有袁氏渔、樵、耕、牧四公以西山人众,谋徒厥居,樵隐公、渔隐公徒江西丰城雩韶,即今老袁坊,同居数年,樵隐公精堪舆(堪舆:风水),念祖墓在袁,复归袁山高士坊。横塘是"樵隐"公所传。

宜春有袁姓九塘:横塘,严塘,泉塘,严塘,梅塘,美塘...,为宋朝进士,大理寺一评事孝显公所传,现分布于江西宜春,分宜,安福等一带。

 

 

陈郡袁氏的历史

 
   陈郡袁氏同汝南袁氏是袁氏的两大望族。袁姓首先在陈郡形成望族,但西汉时袁氏在正史中无传,只在野史和一些碑刻上有所反映。东汉时期,从陈郡分出的汝南袁氏在史籍上大放异彩,成为东汉著姓,这支袁姓的开基祖为从阳夏别居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的袁安。汝南袁氏在东汉中后期显达,袁安曾任河南尹、太仆、司空、司徒等职,位高权重。袁安子袁敞,袁安孙袁汤,袁汤子袁逢、袁隗也都担任过三公的职务。这样,自袁安始,汝南袁氏四代人中先后有五人担任三公的职务,被称为“四世三公”,“四世三公”也成为汝南袁氏功绩与荣耀的代名词。当然,汝南袁氏家族中还有许多人担任太守、九卿、中郎将之类的职务,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记载,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姓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东汉末年,一度割据天下的袁绍、袁术落败后,汝南袁氏辉煌不再。陈郡袁氏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如果说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并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终湮灭的历史悲喜剧的话,那么从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上的辉煌,对袁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成为东晋南朝重要政治支柱。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一些袁姓人或为追随名主,或为避难他乡,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迁徙浪潮。晋代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东晋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随晋室南渡者有许多中原士族,其中也有袁姓士族。渡江后,所东晋、宋、齐、梁、陈,在朝中做官的袁氏,多因官居于江南各地。

    东晋南朝是门阀士族统治时期,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是高门士族的领袖,其次便是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陈郡袁氏与谢氏、王氏、萧氏联姻,王、谢、袁、萧并称四大盛门。据《晋书》、《南史》等书记载,袁湛、袁豹兄弟二人的母亲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袁湛又娶谢安侄子、东晋名将谢玄之女为妻;袁湛的外甥,是陈郡谢绚;袁粲的母亲,是琅琊王氏、太尉长史王诞之女。因为这层关系,彼此相互提携,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政坛上发挥作用。袁宏本是一介平民,后得到安西将军、豫州刺史陈郡人谢尚的提携,进入仕途;袁湛、袁豹在仕途上的升迁,也得到陈郡谢氏的帮助。

    陈郡袁氏还与南朝皇室联姻。南朝宋文帝的皇后袁斋妫即是东晋太尉袁湛之女,南朝宋武陵内史袁觊的女儿嫁给齐武帝子竟陵王萧子良为妻。南朝梁时,袁昂任宰相时,仆射徐勉受武帝重用,势倾天下,在袁昂府中喝酒时,竟要袁昂出内眷随侍。见徐勉那张狂样子,袁昂不动声色地让家眷五六人出来应酬,并且故意装出一副很有歉意地说:“我家没有年轻漂亮的女子,这些老妇人都是我的妻妾。他们有的是王妃生母,有的是公主婆母,现供你使唤。”徐勉闻听此言,方才知袁昂尊贵,吓得慌忙向袁昂道歉。尽管南朝皇帝与陈郡袁氏之间有些矛盾,甚至发生激烈冲突,总的来说,双方合作大于对抗。陈郡袁氏是南朝皇帝依赖的重要政治力量,自袁湛在东晋末期出任太尉始,袁粲、袁昂、袁枢、袁宪等先后在南朝担任宰相之职。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袁氏自后汉、魏、晋至粱、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令仆一十七人。”这其中主要是指陈郡袁氏。

    第二,衍生了众多袁氏支系,促进了袁姓发展。

    陈郡袁氏有一支在东汉末年迁居南方。袁霸弟袁徽以儒术闻名于世,他曾在江汉末年的大战乱即将爆发前对堂兄袁涣表示:“兵革既兴,外患必众”,我要到偏僻的山海之间躲避以免除祸乱。袁徽后来果然举家迁居交州(治所在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后移治今广西梧州市、广东广州市)。在西晋末年渡江南下后,陈郡袁氏聚居在今江西宜春,并在此形成望族,袁州也田袁姓聚族而居得名。袁氏是东晋南朝政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仕宦等原因,这支袁氏在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繁衍,并向福建、两广等地迁徙,称盛于江南。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太平寰宇记》、《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等载:豫州汝南郡七姓有袁氏,徐州彭城五姓有袁氏,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为袁氏。可见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南方的江苏徐州、江西宜春,袁姓也已形成望族。

    东晋末年,陈郡袁氏有一支北迁,在北魏政权中任职,定居于今河南洛阳。隋朝灭陈后,将原在陈朝任职的官员迁至京城,原在陈朝任尚书仆射的袁宪也在被迁之列,袁宪及其子孙相继任职于隋唐两朝,定居于今陕西西安。

    另据《元和姓纂》等典籍,陈郡袁氏还衍生出陈留(治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京兆(今陕四西安)、华阴(今属陕西)、河东(今山西太原)、河南(今河南洛阳)、濮阳(今属河南)、袁州宜春(今属江西)等。

    第三,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贡献。

    陈郡袁氏文化底蕴丰厚。袁氏后代袁良,于西汉末年曾向孟喜学《易经》,精通《易经》,在西汉明帝时被举为明经博士,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的家学,袁氏子弟都得诵习《易经》。袁涣的曾孙袁瑰在东晋任国子祭酒(全国最高学府国子学的主管)等职。他曾上书朝廷,要求重视儒学,恢复因战乱而受到削弱的礼教,因此,受到晋成帝的重视,东晋从此开始重视儒学教育。《隋书·经籍志》记载:陈郡袁氏中袁涣、袁淮、袁质、袁乔、袁休明、袁豹、袁彦伯、袁宏、袁山松、袁淑、袁粲、袁昂、袁枢、袁宪等都有文集传世。袁乔博学多识,才华出众,曾为《论浯》、《诗》作注:袁乔的孙子袁山松,年幼时即有才名,著有《后汉书》百篇。他喜好音乐,当时流传一首歌曲叫《行路难》,歌词颇为粗疏质野,经过他的修改、加工,使词、曲更为精练、凄婉。他每当酒酣耳热之际,便高歌此曲,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泪。人们把同时代的羊昙善唱歌、桓伊好唱挽歌、袁山松喜好《行路难》井称为“三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袁宏,他—生写下诗赋诔表等杂文三百余篇,其中著名的则是在任桓温府记室时创作的《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赞》。当时就有“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的赞誉,时人尊袁宏为一代文宗。袁宏还是著名历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他的史学著作中,除了久已散佚的《竹林名士传》之外,《后汉纪》是他留传至今的唯一精心史作。《后汉纪》与南朝宋时范晔所修《后汉书》,一书一纪,相得益彰,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作出了“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的结论。

    第四,为后世树立一个清廉的榜样。

    北齐时期,政治黑暗,官吏争相贪赃枉法,而北齐项县人袁聿修(531—582)却卓尔不群,为官清政廉洁,被人赞誉为“清郎”。袁聿修在任信州刺史时,廉洁奉公,处事公允,深受一州百姓的拥护。齐后主武平初年,朝廷派御史分别巡行各州,考核各地官员政绩。与信州相邻的州都受到御史的弹劫,而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信州竟被视为“免检单位”。当他任职期满时,一州僧俗民众依依不舍,有的还带来酒肉告别,很多人准备远送。他离开信州后,以郑播宗为首的信州百姓七百余人曾向朝廷上书,请求为他刻功德碑,以彰其功,朝廷特意恩准。

    北魏、北齐时,位居要津者彼此都要相互联络、互相馈赠,袁聿修担任吏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是老相识,常戏称他为“清郎”。北齐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受命巡行各地,并考察各地官员优劣。路经兖州,时邢邵任刺史,两人话别后,邢邵派人送给袁聿修一匹白绸,袁聿修不但没有接受,还写信责备邢邵。邢邵很受感动,去信感叹道:“往日老弟被誉为清郎,而今位高权重,可称为清卿。”

    第五,保持士大夫的气节,以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影响后世。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世人为了保全性命,委曲求全,苟且偷生,那些士大夫也丧失了所谓的“名节”。而陈郡袁氏却恪守正义,不畏强权。

    东汉末年,陈郡人袁涣为避中原兵乱,流寓江、淮之间。先是投奔袁术,吕布在阜陵击败袁术后,袁涣被吕布拘留。吕布命令他写信辱骂刘备,遭到他的严辞拒绝。吕布三番五次地催逼,袁涣仍不答应。吕布大怒,手执兵器威胁道:“如果你依照我的命令写信辱骂刘备,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否则你就死于我的刀剑之下。”面对死亡的威胁,袁涣轻蔑地一笑:“我听说世上只有以德行使人感到羞辱,从未有谩骂而使人受辱的。假如刘备有君子风度,接到您的辱骂信后,会非常鄙视将军的如此行为;倘若他属小人之辈,也会像您那样,回敬一封辱骂您的信,那样招致耻辱的是我们而不是刘备。况且我以往曾侍奉刘备,他有恩于我,我不愿写信辱骂他。您让我写信骂他,就像我现在跟随将军,一旦离去,别人命我写信辱骂将军一样,很不合适。还望将军三思。”素来只逞匹夫之勇的吕布被袁涣的一番高论折服了,很惭愧地向他道歉,不再逼袁涣写信了。曹操剿灭吕布后,袁涣在曹操手下做事,提出了好多有益于世的计策、建议,都被采纳。袁涣有两点尤其使曹操看重:吕布败亡时,在吕布手下谋事的颍川大族陈群父子谒见曹操时,行跪拜大礼,而袁涣只长揖不拜;曹操赏赐部下车辆数乘,让他们随意掠取吕布军中物资,好多人都满载而归,唯独袁涣只取数百卷书和一些钱粮。

    袁宏在东晋时任大司马桓温记室(秘书),专管文书记录工作。他为人正直,虽然受到桓温礼遇,但他对桓温企图篡逆,严重威胁其他世族利益的行为极其不满。他见桓温作为晋皇室的女婿,却丝毫不顾及皇室利益,便非常鄙视桓温,虽为其部属,但更忠于晋朝。他在其著文和谈论中,对桓温多有冒犯,所以“荣任不至”。直到桓温死后,袁宏才由吏部郎出任东阳郡太守。袁宏在《东征赋》的结尾处,将西晋永嘉年间随琅琊王、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司马睿(后来的晋元帝)渡江的诸位名臣一一著录,并分别称赞其德行。由于袁宏在当时文坛声誉很高,他的《东征赋》一问世,人们争相传看。那些被袁宏列名的诸位名臣后代倍感无上光荣,未被登上的名臣之后觉得受到冷落,就有意找碴。桓温的父亲桓彝虽是渡江名臣之一,曾任宣城太守,在东晋初年平定苏峻之乱中为国死难,但袁宏在《东征赋》中故意不列桓彝之名。与袁宏同在桓府又与之友善的伏滔多次劝他把桓彝名字列上,袁宏却笑而不答,始终未改。桓温非常气愤,惮于袁宏是一代文宗,一直隐忍未发。桓温想让袁宏在赋中称颂其父,又不愿把此事张扬出去弄得人人皆知。有一次桓温率大司马府属吏游历青山时,  质问袁宏:“你作《东征赋》,称赞了那么多先贤,我父亲为国尽忠,为何不见赞誉?”袁宏在此危险时刻,沉着应答,使桓温无计可施,只得放弃借机报复的打算。

    南朝宋太子左卫率袁淑虽然人书生气十足,常常受到别人的作弄,官运不畅,却很有气节。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劬行为多违反法度,受到刘义隆的责难,他害怕被废黜,与始兴王刘浚密谋后,决定弑文帝篡位。在行动之前,他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假作备受委屈的样子,痛哭流涕地说:“主上听信别人谗言,准备废黜并处置我。我自认为没有罪,不能受这些冤枉气。明晨我要发起武力行动,请你们全力协助,”袁淑劝他:“自古无子杀父的道理,  请殿下三思而行。”刘劭对袁淑的不合作态度非常恼怒,恶狠狠地逼问:“我这次行动能成功吗?”袁淑正色回答:“肯定能成功,但您的这种行为必为天下人所不容,大祸会立即到来。为殿下考虑,应取消这次冒险行动。”刘劬知袁淑与自己不一心,便令人将他杀死建康(今南京市)奉化门外。

    第六,忠心为国

    东晋南朝政权频繁更迭,这就使得那时的官吏和土大夫忠贞之念淡薄。只要政权更迭不影响他们的利益,他们就弃旧投新。陈郡袁氏在当时以“忠义”著称。《南史·袁湛传》作者这样赞誉陈郡袁氏:“夫义重于生,空传前诰,投躯徇生,罕遇其人。观夫宋、齐以还,袁门世蹈忠义,固知风霜之概、松筠其性乎。”

    宋明帝临终时曾托孤,由袁粲同褚渊、萧道成等四人共掌机密。后来,由于萧道成掌握兵权,加上褚渊倒向萧道成,原来四人执政的格局被打破。萧道成权势日重,颇有不臣之心,他欲废黜明帝子刘昱(后废帝),另立新君。袁粲认为刘昱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擅行废立,但萧道成不听劝阻,暗中指使人杀了刘昱。袁粲从中看出萧道成有篡位的野心,自以为身受明帝重托,不能让刘宋江山归于外姓,于是联络刘氏宗亲,和亲宋势力,密谋消灭萧道成。升明元年(474),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对萧道成,袁粲也积极准备选择时间举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萧道成闻讯及时调动兵力围攻袁粲,袁粲与儿子袁最都死于刀剑之下。父子两人死得很壮烈,当刽子手举刀挥向袁粲时,袁最大叫一声,抱着父亲,请求先死,在场的士兵被这个场面震惊了。袁粲感叹地说:“我不失为宋朝忠臣,你不失为我的孝子”。他临死前,对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身为宋朝宰相,不得不尽力抗争”。这种义重于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可敬可悲。袁粲丝毫不为自己的行动后悔,他索要纸笔明志:“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萧道成低头。当时人们曾作歌赞扬这为国尽忠的父子,鞭挞卖国求荣的褚渊:“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齐朝末年,宗室萧衍起兵襄阳,进攻建康,当时州郡望风皆降,唯独袁昂拒守吴兴。后萧衍写信给袁昂,喻以祸福,袁昂见齐大势已去,不忍心这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东业的吴兴遭到战争破坏,只得罢兵撒守。

    贞明三年(589),隋朝军队渡江南攻陈朝,打进建康城,焚烧宫城北掖门,护卫的兵士争相四散逃命,朝中大臣纷纷躲藏,唯有袁宪随侍陈后主。陈后主感叹道:“我住日也没有特别优待你,可是你却忠心耿耿。方今危急时刻见到你,使我常常体会‘岁寒而知松柏之凋也’此句话的内涵。而今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并不仅仅是我无德无行,也是江南士大夫道德沦丧所至。”

    陈郡袁氏的忠义之举受到后世称赞 。唐太宗为晋王李治选择德行学识兼备之士作僚属时,特意征询中书侍郎岑文本:“梁、陈时期的名臣,有哪个可称道?他们还有子孙可以延用否?”岑文本向太宗奏道:“隋朝灭陈时,陈之文武百官四处逃窜,唯有袁宪随侍在陈后主身旁。王世充在洛阳将篡位时,隋朝大臣们纷纷献劝进表,而给事中袁承家(袁宪子)借口有病不在劝进表中署名,他们父子可谓忠烈之士。袁承家弟袁承序清贞高雅,继承了父兄传统,可堪大用。”于是太宗用袁承序为晋王侍读,加授弘文馆学士。

    总之,自汉末至唐朝,陈郡袁氏冠带相继,为后世留下许多值得回味,借鉴的东西。

 

两晋南北朝时南迁的陈郡姓氏

   魏晋时期,陈郡(治所淮阳)形成了一批著姓望族,如陈郡阳夏(今太康)谢氏、袁氏与何氏,陈郡长平(今西华东北)殷氏等。西晋灭亡以后,这些姓族多南渡长江。

    如袁瑰,西晋末“奉母避乱”南渡仕于东晋。殷浩,父羡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因留仕东晋。谢辊,西晋末依附东海王司马越,后南渡,任豫章太守。这些陈郡南迁姓族成为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晋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陈郡谢氏和琅邪王氏成为东晋南朝最著名的士族。

    在政治上,陈郡姓族多在东晋南朝的朝廷和地方担任高官,掌握大权。他们的活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历史的发展方向。例如殷浩的北伐,殷仲堪讨司马尚之和与植玄的斗争,都是当时的重大事件,谢氏创建北府兵,谢安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击败了前秦符坚的百万大军,使东晋朝廷转危为安,则影响了当时历史的走向。

    在经济方面,陈郡南迁士族在江南“求田问舍”,重建家园,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陈郡南迁士族和其他士族一样,都有着自己的家学渊源。袁瑰的兴学建议,促进了东晋的教育事业。其曾孙袁山兼通文史,著有《后汉书》百篇。谢氏家族更是人才济济。在南朝时涌现了谢灵运、谢月兆等一批著名诗人,其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陈郡南迁的著姓望族是东晋南朝的侨姓士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对东晋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移民迁徙史全文3篇...

 

(返回上一页)


 

 (返回主页)

鄂ICP备11010464号-1 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42062502000005
网站管理员袁资友:13972096021
QQ:9444366  |   电脑版

微论坛 | 微家谱 | 苹果版 | 手机版新帖 | 手机论坛

袁氏家谱网(http://www.yuanscn.com) 版权所有